如何因你而不同

前言

春节前写了一篇文章《我对不同阶段前端工程师的额外要求》。在掘金上发表以后,争议很大,喷的人很多,弄的我也很气,本来是想写一篇《如何看待当代掘金喷子》。想想也不应该这样,有争议,说明一定存在一些问题,还是应该要先讨论争议本身,于是有了这篇。

文章中争议最大的是对于P7同学的“因你而不同”的要求,很多人觉得太 PUA 了。能理解质疑,但反对无脑喷、反对阴阳怪气、反对预设立场想批判我一番的任何人。

所以关于这点,我再写一些详细的阐述,跟真心有疑问的同学做一些分享,一起交流。

什么是因你而不同

先讲一个小故事。
早在 8 年前,我发现了一个色彩网站,叫中国传统颜色 。上面的颜色确实都挺好看。
image.png

现在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网站了。但当时我就发现了一个它颜色好看的小秘密。网页的背景其实有一层底纹背景,使得颜色透出一种略带哑光的质感,而不是简单的纯色。尤其是在淡色系的颜色下,美观性相差很大。所以很多人看网站的颜色挺好看,而自己拿去配色却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
image.png

随便拿几个淡色颜色对比一下,左边是有底纹的,右边是无底纹的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文章可能图片较小,差异性不大,样本也较小,可自行打开网站,zhongguose.com/ 打开 devtools 尝试体验。

不同的人可能审美不一样,但我个人确实觉得带有底纹让这个网站更出彩了。仅仅这一行代码,让整个网站摆脱了单调的纯色,增加了一抹特色。

所以回到什么是“因你而不同”?我心中的粗糙定义是:“因为有了这个人,团队有了些不一样的特色”。就像这个底纹一样,倒不是一定是费了多大的努力,也不是一定是别人做不到的。但此时此刻,确实就是你做了,确实就是给团队带来不一样的特色了。我觉得就是因你而不同。

当然,也有很多就是靠实实在在费了很多努力,花了很多时间才做出亮点来,那当然也是“因你而不同”。这样的不同也可能更有一些“壁垒”。

但无论是靠创新、靠努力、靠其他的手段与方法,这些都是“路径”,给团队增彩才是目标。 这一节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目标,而不是路径。

当然也有同学有疑问,目标如何评判?就比如刚刚的网站,不同的人审美并不相同,有的人觉得加了底纹更好看,有的人觉得是画蛇添足。对于这个网站,最终的评判自然是交给用户。如果要量化,就是严格控制变量,加了底纹以后,判断访问用户是否更多,用户留存时间是否更长。

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同的事情自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也没法很好的 AB。但同样的,在这一小节,我们只是谈论了目标是什么,还没谈到如何评判,后面我们会再详细谈到。

但既然是目标,有两个特点是需要强调的。其一是,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目标;其二是,目标是阶段性的。

举个例子:
假设某同学 A,对 React 框架掌握的特别高深,把他放到一个还不怎么会 React 的技术团队,过程中辅助团队同学一起学习,过了一段时间,整个团队对 React 都非常熟悉深入了。那这妥妥因他而不同了。

但假设把他放到 React 作者团队呢?只是靠自己对 React 的熟悉与了解,那肯定不够了,大家都很了解很深入。有你没你只是是人力资源上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很难说因他而不同了。

所以「因你而不同」是动态的、是根据环境变化的。当然也不是说这个人就不应该放 React 作者团队,只是从刚刚那一个方面去看,他并没有出彩之处,但说不定他有更多其他的牛逼之处。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Node、低码、互动,或者团队管理方面等等。所以资深及以上的岗位,肯定会考察某个领域的深度。一个没有专业领域的人,很难通过资深岗面试,因为对现有的团队很难有增量。

那是不是说 因你而不同 === 核心竞争力?我觉得也不全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当然能在这个核心取得更多突出的成就。但今天追求的还不是这个,因你而不同,不是考量一个相对持久的能力,而是追求一个阶段内的贡献

再比如说:
还是刚刚的某同学A,他真的加入了 React 作者团队,然后他深刻的意识到了 react hooks 对开发者编写心智的负担。他潜心研究,终于重新设计了一套能力,支持了 hooks 不需要传递依赖项,可以在条件语句中执行(纯粹假设,先不考虑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可行,暂时也不考虑特意用做生命周期钩子的场景)。并且性能与安全性都没有任何损失,也没有改变 React 的其他编程范式。那 React 妥妥又因他而不同了。

也许他不一定比别的人聪明或者技术强,可能仅仅只是他铁了心想解决这个问题并持续的投入,最终确确实实解决了 React 框架的一个痛点并获得了开发者的喜爱,这就是因他而不同。

但他能因为这个事就吃一辈子结果吗?当然不可能,React 可能还会继续迭代演进,在未来的版本,可能会有因他的亮点,也可能没有。因此“因你而不同”是具有阶段性的,考量的是一个阶段内的贡献。

除了技术上的事情也有非技术上的,比如团队氛围建设、影响力建设等等。

“让团队有了不一样的特色”可能说的还是比较感性,让人感觉能理解又难体会。尤其是很难区分自己的本职工作与额外工作。一定要区分的话,我觉得本职工作是保持团队的惯性,而“因你而不同”是给团队带来加速度

可以把团队理解成一辆持续行驶的列车,本职工作是维持列车安全的匀速前进,而“因你而不同”是给列车再提速。提速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凭借自己的高超的技术再踩点油门;也可以想办法重新设计发动机,增加效能比;也可以重新设计列车的形状降低风阻,等等。

所以总结来说,我对“因你而不同”的详细描述是:因你做的一些事情,在某段时间内,为团队创造了额外增量或带来了新的亮点。

如果关于“因你而不同”还有补充建议,欢迎评论区友善交流。

为什么 P7 需要“因你而不同”

在之前那篇文章中,我对 5 的额外要求是“小镇做题家”,6 的额外要求是“科学做事者”,这些描述都是聚焦其自身。从第一小节的阐述我们明白,“因你而不同”,是关乎团队的。

所以「为什么 P7 需要“因你而不同”」 这个问题也可以转化成「为什么 P7 需要考虑团队的额外增量?」

原因很简单,P7 同学就是靠整个团队养着的,自然也应该更好的回馈团队。

在非大厂,大部分的 P7 已经是主管了,一线同学辛辛苦苦干活创造的结果自然也是主管的结果。那怎么可能不考虑团队的事情?怎么可能不考虑给团队创造更多的结果,给下属争取更多的机会呢?

当然也有不少 P7 仍旧是一线同学,但这些同学往往也是承担团队中较为困难,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做成了也容易拿结果。那这些事情是哪里来的呢?不还是团队给予的吗?哪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呢?但哪有那么多坑呢?现在问题来了,坑是有限的,当你进去的时候,就自然会有人进不去。

如果你是没进去的那根萝卜,但你自己挖了一个好坑自己进去了,甚至还能多挖几个给别人。那你妥妥最牛逼,团队因你大大的不同。如果你是进去的那根萝卜,那你能不能想办法让坑大一点,让别的小萝卜也能进来?

团队有个坑,自己进去了占着,别人也进不来,自己也不愿意出去。然后写一堆屎山代码,把这个坑固化成只有自己屁股能蹲下去的屁样。那真的是王德发。

所以总结一下:如果你是萝卜领导,你就应该负责挖坑;如果你是已经进坑的萝卜,至少要想办法扩大坑;如果你是没坑的萝卜,努力给自己挖个坑。没坑的萝卜肯定会死的。

大家都不挖,都不给地松松土,那就只能相互眼睁睁看着,然后烂在地里,有坑没坑只是早死晚死而已。

“因你而不同”具体做什么

在之前文章中,我也已经提到过一些:

团队今年因为你,技术氛围变得更好了,历史债务变的更少了,同事成长更快了,研发效能变的更高了,创新项目越来越多了,用户体验越来越好了,业务成功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其实我们能做的方向有很多,一个团队一定有现在这个团队存在的问题,需要现在的人去解决。以前端技术的一些发展历程举例:

问题 方案
JavaScript 操作 DOM API 复杂,兼容性设计成本高 JQuery
命令式操作,复杂交互难设计 Angular/React/Vue 等 MVVM 框架
构建、编译等工程化成本高 Webpack
工具链越来越多、工程化复杂度越来越高 CreateReactApp / Umi / Next.js 等前端框架
前端项目越来越复杂,项目难以管理与组织 qiankun 等微前端解决方案
项目庞大,依赖复杂,构建速度慢 基于 Rust/Go 的一系列新底层工具链

业务上的问题也是如此,BFF层、低码、营销搭建、混合开发等等。

举这些例子不是说 P7 同学需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不可能要求所有的 P7 都能整这么牛逼的开源框架或工具,反正我是达不到的。我只是想说,每个阶段肯定有这个阶段团队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能去发现问题,有去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毅力。

可能是造了一些新工具,可能只是引入了一些新工具,技术上或难或易并非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解决当下的团队问题,同时不堵塞未来几年的团队发展

具体一定要能做什么,肯定是因为团队而异的。大型初创团队可能是做基建;业务技术团队可能做领域解决方案;极速扩张的团队可能要打造影响力;发展多年技术老旧的团队可能要做技术演进等等。

当然,确实,很多公司的前端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其他岗位可能也进入了深水区。10年前互联网起飞时,很多事情很容易做,也造就了很多成长很快的互联网人。

亦或者团队确实很成熟了,各方面建设都差不多了,业务也不是飞速发展了。好坑越来越少,新坑越来越难挖。

这些是客观现实,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要么在这个客观现实下,继续努力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去解决别人不敢解决的问题。要么换一个没那么深水区的业务、公司甚至职业方向

但话说回来,全新的领域,收益越高,但门槛跟风险可能也越高。AI 大概率是下一个风口,你有能力去这样的公司与业务吗?你有能力的话,你又敢去那些初创团队吗?

10年前的互联网人确实踩到了一波风口,但也承担了很多风险。当年在他们眼前可能有更多当时更优的选择,他们或许因为运气、或许因为远见、或许只是因为固执。所以成功也不能只是片面的看。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是,要辩证看待事物发展。更多的是要锻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焦虑于无事可做,埋怨于生不逢时,归咎于他人尸位素餐。

如何科学的做评判

如果是某个技术问题的攻坚者,本来就是把难得的有技术挑战的事情交给你了,你自然觉得自己牛逼了,自己解决了困难的事情。但是换一个寻常 P7,甚至是换一个经验丰富些的 P6,他真的就一定做不出来吗

之前文章最受人诟病的可能就是这句话。很多网友因此来质疑我,我底气很硬,因为我主管是把有技术挑战的事情交给了当年还是 P6 的我,我是被比较的那个 6,也是因此升的 7。等我到 7 后,几乎没有什么是主管“交”给我的事情,自己成为了挖坑者。当然主管的鼓励、支持跟一些关键方向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事情确实没那么好比较。文章在内网语雀中有个同事也有一些质疑或者说建议(素质比掘金一些喷子们高的不知道哪里去)。

image.png

同事说的很对,真实世界不能做 AB,很难评估事情是因为一个人而不一样。评判的标准跟角度又不一样,评价不一定公平。

她的话,也是我再写一篇文章的关键动力。

关于如何科学衡量,我仔细想来,其实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评判者的视角,要怎么评判别人;第二是被评判者的视角,如何让自己的事情尽量被科学的评判

关于评判者,我目前还没有能力说太多笃定的观点。只能说我自己作为一个评判者时,我会怎么做。写完我自己反思一下,觉得自己现在做也不够好,但我觉得应该要这么去做:

第一,要有足够的视野。评判就需要比较,比较就需要了解。如果自己都不了解别的团队在做什么,效果怎么样,如何评判自己同学做的事情是否比别的团队的同学优秀?自己同学整了一年性能优化,各种打包优化、缓存策略、异步控制,最后实现了首屏2秒打开。然后别的相似竞品团队是半秒,大家起步也都一样,如何说自己同学做的好?

当然里面可能还有很多客观细节。我们服务端的接口性能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人员投入是怎么样的等等。

所以第二,对自己团队了解要足够深入。自己团队同学是怎么做的,如何做的,技术背景与业务背景是怎么样的。真实情况特别复杂,仍旧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去考量。但事情要尽量做在前面。

所以第三,过程要持续跟踪。别等同学都整完了,一年到头了,再去做评判。过程如果自己发现不对,就应该尽早干预,与被评判者及时对焦。综合分析,设想出我们能做到的,能努力做到的,能奇技淫巧做到的,能另辟蹊径做到的。

还有一点最重要,就是要教会被评判者该如何被科学评判

评判你的主管跟合作方一定会有他们的视角,可能跟自己的视角不一样,可能他们的高度不一样。但无论如何,那是他的决定,作为被评判者,往往没有权利或能力去改变与干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把自己做的事情充分的表达,最终尊重他人的评判。

如何充分的表达,我觉得关键是两点,其实在之前文章 P6-科学做事者 中,也有提到:

第一,一定要有数据意识。有的同学只做事,不分析,不给量化结论,只给感性结果,这个是大忌。感性的结果在评判者那边自然也只能感性的评判,感性的评判在矛盾对立时就会演化成争吵。你说你做了一个搭建能力,做的非常好,代码写的非常漂亮,业务非常喜欢。但却拿不出一个数据,到底搭建了多少页面,每个页面搭建耗时多少,建设/复用了多少组件。就说自己做的好,这如何评判呢?

第二,一定要做好过程记录。很多事情确实不太好量化,或者确实没到周期能去统计量化的结果。比如到打绩效了,系统才刚刚上线没多久,数据还不足够支撑;或者突然因不可抗力,不是因为自身问题,某块业务突然黄了,就是没有任何数据。这个时候只能看过程。

但很多同学过程也没做好,要啥啥没有,只有一堆系统代码。这让人怎么去评判呢?评判代码写的好看不好看吗?

把做事前的调研分析、把自己的系统设计、把过程的核心问题与解决方案等等做好总结。通过月报、规划会、述职会等渠道晒出自己的过程。考虑的是否周全?方案是否当下最优?是否有创新设计?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有领域洞见?上下游合作是否顺利?即使这些事情从业务结果上没对团队带来增量,但过程的想法、自己的经验总结,我相信对团队一定也会有额外的帮助。因此我相信,一个不瞎的主管能够区分是否有“因你而不同”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这样了,你的主管跟合作方还是瞎,可以努力再做一些对焦。如果真的很难取得一致观点,你觉得他们就是瞎,建议换工作。

最后再说两句

一个团队,无论什么层级,其实最忌讳的是满满负能量的人,不要把事情总往不好的方向去想。如果有质疑,可以提出观点,一起讨论。而不是预设观点,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摩他人。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如何做一场高质量的分享》,开头便讲到:分享的本意就是总结并传播知识,分享的核心是利他。扪心自问,我一直在践行这个观点。很多人加我微信跟我交流技术或经验,我也几乎没有任何保留。无论对方是什么人,提了什么技术问题,也几乎都会回答。

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的人,这是我的人生信条之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Warning: mysqli_query(): (HY000/3): Error writing file '/tmp/MYXg9V2U' (Errcode: 28 -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583.cn/wp-includes/class-wpdb.php on line 2345
admin的头像-五八三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图形验证码
取消
昵称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