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好友到处旅游的朋友圈,一问才知原来被公司毕业了,他说之前本来就有出去多逛逛的想法,在拿到了毕业大礼包之后,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自己规划多年的旅途,在朋友圈分享着祖国大好山河。
好友技术能力突出,而且尤为喜欢钻研,对于从没接触过的技术都能很快入手实践。两年前怀揣着对于技术的激情,入职了某大厂,还记得离职那天我们一起吃饭,他规划着自己未来几年的方向。借他自己的话没想到还没等到大展身手自己就被毕业了,思来想去,被毕业可能还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好友今年33,在平常人来看也算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年纪,可是对于程序员来说这可能是到了职业生涯的中后期。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到35岁后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职业不稳定的现实。这个魔咒认为,在雇主眼里,他们比应届毕业生更贵,而且不像应届生那样愿意加班。
现在朋友聚餐聊的最多的也是这个话题,现在大环境不好,有些有跳槽想法的人也压制着冲动,大家经常调侃有班上就不错了。现在的情况特别是对于程序员这个行业失业的主因是年龄。对许多雇主来说,35岁之后年龄太大了,现在大多数公务员职位的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如果说“35岁魔咒”是一个传说,它也是一个有一些事实支持的说法。
“35岁魔咒”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尚不清楚这个现象是如何开始的,也很难知道其真实程度。但毫无疑问的是,大环境不好,就业市场疲软,对30多岁、正在对事业、婚姻和生育等大问题做决定劳动者来说,这是一种双重打击。
这几年对于互联网人最深的感受就是两个字:裁员!来自企业界的数据则不同。据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大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这些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和薪酬最高的雇主在今年前三个月雇用的员工比它们在疫情期间招聘人数最高时少了约9%,而且裁员也在继续。或许未来几年就业形势最严峻的时刻。
年龄焦虑影响所有上了年纪的劳动者,但30多岁的人可能感受最深,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遭受这种歧视。另外一个好友在30岁的时候就开始害怕35岁。他知道自己几年后可能会被淘汰,但在被淘汰前,他面临的问题是过度劳累。他说,在上一家公司,他的大多数同事仍然单身,要么结了婚但没孩子,加班加点处于失控状态。
去年6月,由于外在和公司经营的问题,公司倒闭了,他也加入了失业大军。在过去的的几个月里,他向300多家公司投了简历,只得到10次面试机会,但都不成功。现在他正在寻找工资比以前低20%到30%的工作。35岁的他觉得自己仍年轻。但他说,对社会来说,35岁像“瘟疫”。
后面好友最终降低了期望,入职了一家初创的小公司,他说“以前我是会有预期的,就是我觉得我需要升职,需要加薪,需要更好的生活,现在已经没有了,只要能生存能生活。”
好友才结婚两年,但是仍然没要孩子,他说觉得他们无力养育孩子。他们有房贷要还,失业的那段时间,他们勉强度日,同时担心妻子也可能失去工作。焦虑让他们怀疑生孩子是否对孩子公平。网上流行一句话:“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或许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现状,大家也有着类似的担忧,一些同事也喜欢孩子,但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让孩子过上美好生活。和许多在农村长大的人一样,由于父母前往城市打工,他是由祖父母抚养成人的。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过这种生活。
现实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也要学会接受这样的现实,因为这种问题或许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病态。与其抱怨,对于普通人来讲更好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对于技术从业人员来讲,特别是仍然奋战在一线的技术老兵,调整自己的姿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就像上篇文章写的那要从技术能力、社交活动、学习规划等多方面做准备,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或许在某些方面无法得道突破,其实趁着35之前选择一些更稳妥的职业也是一个好的方向。
适当的焦虑让我们学会思考,千万不要被动接受,改变或许才是唯一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