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计,其逻辑往往不尽相同,接下来,从元素设计、习惯设计和界面设计等三方面予以介绍。
1、多语言元素设计
常见地,相同的母语文案,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文案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这会导致类似 button 错位和长度显示异常的问题。下面,从数字体系、语言文字、语言顺序、姓名称谓、账号注册、日期时间、电话区号、货币数字、邮政编码、发票报销、税率制度、度量单位、数据隐私以及合规许可等多方面多多语言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元素注意实现予以详细介绍。
1) 数字体系
世界上数字体系不仅仅有阿拉伯数字体系「0 – 9」,还有很多其他的数字体系正在被使用,不过即便存在使用其他数字体系的地区,由于阿拉伯数字体系被广泛使用,如今各国家和地区也都能理解「0 – 9」的数字概念。
数字体系
2) 语言文字
语言支持
英语是世界第一大语言,国内产品国际化的第一步,便是支持英文,有助于在第一时间覆盖最广泛的区域,并且规避一些全球化的问题。。而实际上,在用户切换语言的能力支持方面,往往会提供两种选择:1)跟随系统设置;2)能够在应用内部自主选择界面语言。
跟随系统设置是一个较为保险的方案,Facebook、Google等产品一般都选这个方案。但一般产品难以覆盖足够多的语言种类,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一旦系统语言未匹配成功,还有自行更改为用户第二语言的可能,这样更为灵活。
大小写
在产品支持多语言过程中,需要考虑各语言体系下文字大小写导致的语义差别。举例说明:
- 在俄语中,一周中的名称不能首字母大写,如果将「星期三 среда」首字母大写,含义就变为「环境 Cреда」;
- 英语中的“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
除了上面由于大小写导致的语义差别外,在大小写方面,还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 某些语言的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不是一一对应的。例如,希腊语中的 Σ 的小写形式根据位置的不同,有两种书写形式: σ 或 ς。
- 有些字符根据语言不同,有不同的大小写映射关系。例如,英语中 i 对应的大写是 I ,但在土耳其语中却各有其大小写: ı 与 I、i 与 İ,如果对 i 进行大写转换,那么一定要先判断语言类型,再进行转换。
- 大多数非拉丁字母不适用小写和大写的概念。例如,汉字、谚文、泰文、阿拉伯字母等,如果强制对这类文字进行大小写转换,可能导致意外的字符或乱码出现。
因此,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或者错误,如果涉及到程序转换大小写的情况,一定要先判断语言类型。
字体
在多语言设计过程中,界面文字尽量采用系统默认匹配的字体,防止用户出现预设字体缺失的情况。
另外,不是所有的字体都内含了粗体和斜体,虽然部分软件或系统提供了算法加粗或倾斜,但效果较差,部分语言的强制粗体或斜体也会导致可读性下降,如中文的斜体会降低可读性。所以,在设计产品时,建议少用或不用粗体和斜体。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一定需要将特殊字体进行展示,建议将特殊字体转换为图片的方式进行展示,如 banner 图中的部分营销字体。
除了粗体和斜体,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样不建议直接大面积使用下划线。因为下划线原本是应用于网页的超链接,不推荐应用于移动端产品;除此之外,下划线会与某些语种文字相冲突,比如天城文 (天城文常用于印地语、梵语、尼泊尔语等) 天然内含文字基线。
标点符号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标点符号并不是国际各地区通用的,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同一符号的表示往往不尽相同。比如双引号:
- 中国大陆地区:“ ”
- 中国港澳地区:『 』
- 英语地区:” “
- 德语地区:,, “
某些标点在不同语言中样式不同,如逗号:
- 简体中文 U + 3001(居左下)
- 繁体中文 U + 3001(居中)
- 英文 U + 002C
- 阿拉伯文 U + 060C
某些标点使用方法不同,如西班牙文中的叹号和问号需前后使用:
- ¡Hola!
- ¿Qué edad tienes?
- 某些标点不能放置于行首或行尾,如中文里逗号不在行首,前引号不在行尾;
- 某些语言不使用空格作为词间间隔,如中文、日文、泰文;
- 某些语言基本不使用或是很少使用标点符号,如泰文、天城文、文言文等。
总的来说,在产品支持多语言过程中,需要就标点符号制定本地化的适配策略。
3) 语言顺序
我们常见的语言顺序都是从左往右(LTR,left-to-right),即便有图标和文字结合的情况下,也是图标位于最左侧,然后是从左往右的文字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如亚洲和欧美等诸多地区,都是遵循的 LTR 语言顺序;与之不同的是,在中东地区,存在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遵循 RTL(Right to Left,从右到左)的书写和阅读逻辑,如下图所示:
这些语言的普遍特征有:
- 句子从右到左阅读
- 事件发展顺序从右到左进行
- 左箭头 “←” 表示向前运动,右箭头 “→” 代表向后运动,比如返回的 icon 就需要放在右边
中东地区石油经济强劲,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口数量也是相当大,如果产品需要在中东地区做本地化,则 RTL 的语言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4) 姓名称谓
在国际化时,人名的构成顺序,应尊重“原名序”(本地语呈现的原初顺序)。人名结构的顺序,应按用户当地习俗真实的顺序,以当地语言书写。
目前,名字的顺序分为两类:东方序和西方序。下面从“顺序”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介绍名字。
- 顺序维度:首名(first name)、中名(middle name)、末名(last name);
- 结构维度:姓氏(family name)、名(forename,有本名/父名/教名);
首名(first name):东方序为姓(family name),西方序为名(given name);
末名(last name):东方序为名(given name),西方序为姓(family name);
东方序常见为“先姓后名”,主要在亚洲和部分非洲地区,匈牙利也是遵循“先姓后名”(这个比较特殊)。西方序常见为“先名后姓”,主要在西欧、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使用使用。
为了表达尊重,一般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不对人名进行翻译,使用用户原本的名字即可(前提是产品逻辑支持),但是不同的人名,其文字长度不一样,这会给页面空间提出一定的要求,具体在页面设计章节进行阐述。若用户给自己取了本地化的姓名后,则可以直接使用即可。
5) 账号注册
由于国家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西方国家拥有了相对完整的 PC 互联网时代,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邮箱,且有高频查阅邮箱的习惯,他们的诸多产品账号注册也都是基于邮箱进行的,比如 Google。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国外产品在进行国际化时,依然保留了邮箱的注册方式,在不同的国家也会针对性增加手机号的方式(需要与国际区号结合)。中国进入 PC 互联网时代相对较晚,使用邮箱的比例不高,尤其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进入移动互联网后,国内手机短时间内迅速普及,手机号几乎人手一个,国内的大量应用开启了手机号注册账号的阶段,也有部分产品提供了邮箱注册的逻辑。不同国家的产品账号注册,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便捷程度,采用的是因地制宜的策略。
在产品国际化过程中,建议支持“邮箱 + 手机号”的组合注册方式。邮箱的注册逻辑比较统一,不做赘述。手机号注册,需要企业对接对应国家或地区的网络运营商资源,且需要考虑相关地区的基站信号覆盖。
6) 日期时间
日期
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能理解限行的公历历法,产品日期数据以公历为即可,但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记录和呈现方式,这是需要注意的,比如:
- 年/月/日 – YYYY/MM/DD
- 日/月/年 – DD/MM/YYYY
- 月/日/年 – MM/DD/YYYY
时间
产品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有完备的通用时间体系,考虑时间的同事还需考虑到时区。通用的方法是采用世界标准时间,即 UTC 时间(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然后在本地化过程进行时间换算,主要有两点:
- 采用通用的 API 进行时间处理
- 统一使用基于 UTC 的时钟进行后端运算,将结果转换为用户前台本地时间展示
不过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世界各地的每周休息日可能不同,每周的第一天也可能不同,产品如果涉及到日历排班等相关服务,则需要重点考虑。
7) 电话区号
国际电话区号是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 E.123 和 E.164 标准分配而来,拨打国际电话号码的顺序为:国际冠码 – 国际电话区号 – 封闭电话号码。
国际冠码是电话区号前面的前缀“+”,这个“+”也可以用“00”来代替,即国际冠码就是“+”或“00”,比如一个完整国内电话号码为:+ 86 187 **** 2721 或 00 86 187 **** 2721,其中“86”是中国的国际电话区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00”是 ITU 推荐的国际冠码,被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多数国家所采用,也有许多国家采用其他的国际冠码。
国际电话区号则是按照区域分配的,如下图所示,一个颜色块代表一个区域,区号的第一个数字与地区是一一对应的,中国的国际电话区号是“86”,第一个数字是“8”,代表东亚及部分东南亚地区。
在产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涉及到用户填写手机号,是无法强迫用户记住或理解自己国家的国际冠码和区号的,常见的方式是与国旗做关联映射,实现国际冠码和区号自动补全,而用户只需要填写自己国内的封闭手机号即可。
8) 货币数字
不同国家,其货币符号和货币汇率也不相同,在构建国际化策略时,数字与货币的产品显示逻辑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标点符号
当货币金额较大时,为了方便阅读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往往会对数字进行分组,国际上语言里最常见的数字读法是千位分位,写法的分组也是在千位数上。 如果当地习俗是用句点(“.”)作小数点,千位的分号一般是逗号(“,”)或空格;如果习俗里小数点是逗号,千位分号一般是句点或空格。比如,中国使用“,”作为千分位间隔,“.”作为小数点,而德国恰好相反,举例如下:
- ¥1,234.50:1234 元 + 0.5 元
- €1.234,50:1234 欧元 + 0.5 欧元
正是因为这一点,产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针对货币的显示逻辑进行合理优化。不过,为了避免混淆或者歧义,国际标准建议,国际度量衡局更是要求使用空格来进行千位数分组,而不是小数点或句点。
货币符号
目前常见的货币符号有:
- $:元,如美元、澳元
- £:镑,由英国及其自治领土所用
- Fr:法郎,并多由法语圈国家采用
- Kr:克朗,多由北欧国家采用
- €:欧元,注意,使用欧元的国家未必位于欧元区
- Rs:卢比,使用国家多为英国于南亚的前保护国或殖民地
- Sh:先令,使用国家多为英国在东非的前殖民地
- 其他:¥、₩(韩元、朝鲜元)、RM(令吉,马来西亚)、…
在国际化过程中,货币符号是很容易犯错的一点,主要原因是货币符号和国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举几个小案例:
- ¥:中国、日本
- $:美国、巴拿马、荷兰、……
- €:德国、葡萄牙、芬兰、希腊、……
- ₩:韩国、朝鲜
很多产品在国际化的时候,把货币符号与国家或者国旗对应起来了,如葡萄牙用户在选择本国结算货币类型时,只能选择“?? €”或“Germany €”,这便是失败的设计。
因此,在表示一个国家的货币时,不建议直接使用货币符号,建议货币采用 ISO 4217 标准定义的代号,或者采用国家名称,如人民币可以采用由 ISO 4217 定义的“CNY”。
辅助单位
货币辅助单位是区别于本币却又与本币存在转换和计算关系的本国货币计算单位,比如 0.5 元 = 5 角 = 50 分,这里的“角”和“分”都是货币辅助单位,在进行产品国际化时,尽量换算成本币计算,又比如 80 撒丹应该记作 0.8 泰铢。
符号与数字
不同的货币,其符号与数字金额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比如很多英语国家,会习惯把货币符号放在金额前面,如£50.00,不过也有许多国家把货币符号放在金额后面,如 50.00Fr,这个也是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货币结算
当一个产品同时服务于多个国家用户时,在产品上提供一个不同国家货币显示的机制,是用户的刚需,其底层逻辑便是货币基于实时的汇率换算。
另外,当产品涉及货币结算时,需要对不同货币的结算逻辑予以支持,比如需要产品本身支持不同币种的结算,需要对接对应地区的支付结算服务商,需要对接地区银行等。
9)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又称邮编区号,是国家或地区为达到邮件分拣自动化和邮政网络数字化,加快邮件快递速度,而把全国进行划分的方式。邮政编码,最早由乌克兰发明,于 1932 年 12 月启用,三年后废弃,后来德国将其再次采用。全球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邮政系统都使用邮政编码,也有少数例外,如爱尔兰、巴拿马、牙买加、我国香港都不使用邮政编码。在全球范围内,一些网站产品在做信息登记时,必须输入邮政编码,如果没有,可以用“全 0”代替。
软件产品在国际化过程中,若涉及与邮政编码相关的服务(如物流等),如果邮政编码是个必要数据,则建议提供邮政编码产品查询工具。
10) 发票报销
境外的发票不像国内一样是需要正规的税务监制的发票,有时候就是一张购物小票,或是一张收据,然后凭借小票或收据进行报销。基于此需求,美国诞生了公司 Expensify(已于 2021 年 11 月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一家面向企业的费用管理服务平台,支持通过网站及移动应用导入费用清单,Expensify 如今也集成到明星创业公司 Brex
产品中。
在中国,由于特殊国情(比如纳税人基数巨大),税务局通过“以票管税”等控制手段以实现避免偷税漏税,这个过程中便诞生了发票,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产物。
在产品国际化过程中,国内的发票模式不适合移植出去,但是如果仅在语言而非业务层面支持发票的国际化,则需要仔细斟酌相关专业名词,因为国外用户对中国的发票逻辑相对陌生。
11) 税率制度
税法在很多国家都是很复杂且不相同的,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税收负担对不同群体也是不同的。如果涉及到税率方面的产品,在国际化过程中需支持不同的税率制度。
12) 度量单位
在计量单位方面,以“米 – 千克 – 秒”制为基础的国际单位制应用于绝大部分国家地区,仅美国地区使用美式英制单位,如英里、英寸、加仑、盎司。
13) 数据隐私
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有着越来越严格的标准。
产品在进入其他国家地区时,企业法务需对其数据隐私法律法规做针对性的深入了解,并在产品逻辑中予以体现,以便准入对应的国家和地区。最好的方式是从底层架构便开始考虑数据隐私保护,并遵循当地法律法规,灵活调整。
另外,随着用户被不断的教育,产品向客户索要不必要的系统权限,是容易遭受用户抵制的,不利于产品的长期发展。
14) 合规许可
除了数据隐私,在国际化和本地化过程中,商标、知识产权、市场许可是进入一个目标市场必须考虑的法律问题。根据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形态,需要考虑细分场景的法律规章。
进入目标市场涉及到的合规性问题,是企业市场部门的职责。在前期调研和沟通过程中,确定获取当地运营所需要的各类知识产权和市场许可,了解并遵循当地市场的法律要求,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与政府交涉。
2、多语言习惯设计
1) 使用习惯
同样场景或领域的产品,不同国家用户的使用习惯不同,在做产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需求制定灵活的方案以适应不同背景的用户群体。
(1) 以 Airbnb 为例介绍不同背景用户在预订民宿房源的不同产品逻辑
- 中国逻辑:打开 Airbnb → 输入目的地/日期/人数 → 搜索房源
- 欧美逻辑:打开 Airbnb → 选择出行方式 → 输入日期 → 出行人数 → 搜索房源
国内出行,大部分用户对于民宿的接纳和包容度尚不及酒店,还是习惯于预订酒店的思维逻辑;而欧美地区用户对民宿的概念已经植根于生活,他们的民宿体系也相对更加成熟和完善。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其行为习惯的不同导致同一款产品在设计逻辑上也不尽相同。
(2) 以 Amazon 为例介绍中美地区不同用户浏览电商网站的习惯
如下图所示,Amazon 美国地区的产品设计,首页是以商品卡片流的方式呈现的,降低了多余信息输入和干扰;Amazon 中国地区的产品设计,首页是以Banner区 + 品类入口 + 商品或主题推荐的方式呈现,和国内大部分电商 App 布局一致,符合国人喜欢“逛”,喜欢在不同的类目中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的诉求。
2) 分享习惯
不同国家用户在分享习惯与国内的可用分享媒体或渠道相关。比较常见的有:
- 国内:微信、QQ、微博、朋友圈
- 日韩:Line、KaoKao Talk
- 欧美/东南亚:Facebook、Snapchat、Twitter、LinkedIn、Instagram、WhatsApp、Telegram
3) 偏好习惯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颜色、角色、风格喜好不相同,不同领域产品在国际化策略中,产品逻辑不同:
- 对于跨境电商来说,售卖的商品具有地域特色;
- 对于报销产品来说,报销逻辑具有地区差异性;
- 对于软件App 来说,默认头像风格也不相同;
3、多语言界面设计
1) 界面多语言
界面多语言是指页面中各模块固定的文字或说明支持多语言显示,比如:首页 – Home、设置 – Setting、账户 – Account、推荐 – Recommendation、筛选 – Filter、排序 – Sort、工作台 – Work、语言 – Language、通用 – General、… 这部分文字显示往往需与系统设置的语种保持同步。
在界面多语中,往往需要专业翻译机构针对不同语种进行翻译,并由以对应语种为母语的专业人员进行核查一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使用官方无歧义的措辞,少用俚语、地区方言等。
除此之外,也要谨防一些界面文字翻译不彻底从而导致的“不伦不类”的情况,即一个页面存在多种语言(文字图标 logo 除外):
2) 内容多语言
内容多语言往往指非常显或者动态生成的内容支持多语言,具体展示语种同步系统设置,常见的有:
- 弹框
- 消息通知,包括站内通知、站外推送
- 评论
3) 多语言布局
空间布局
不同语种环境下,在表达相同意思时,语言文字的长度和空间占比也是不同的。国际化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翻译后的文字和预留空间之间的矛盾,这将导致某些语言的界面不可用或者难以使用,或者是文字正常了界面却乱了,如下图所示:
面对以上情况,常见的解决方法有三种:
- 预留足够的空间,并设置文字溢出情况的处理方法(不建议直接采用缩写或者“…”方式)
- 转换表达方式,进行简洁化处理(以不产生歧义为前提)
- 重新设计页面/模块/元素布局
参考:基于汉字长度的文字预留空间(如下表)
文字与组件
涉及到文字与组件的组合时,建议采用将文字与组件分隔的排版方式,不建议将文字与组件进行混合拼接,如下图所示:
— END —
你好,我是江同学,5年以上产品经理
职场过来人,有过创业经历,深谙产品逻辑和商业逻辑
专注分享产品知识技能